大学生大寻访之三十丨东南文化:与数字印刷谈一场恋爱来源:印刷工业作者:大寻访报道组
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牵头组织,联合地方印协及北京印刷学院、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、武汉大学、西安理工大学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五所院校,开展“激荡40年——中国印刷业大学生联合大寻访”活动,以此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。10名大学生走进企业,探寻历程,用年轻人的视角纵观行业、展望未来。7月16日,走进南京东南文化交流公司,对话总经理孙义。 深灰色的古城墙向远方无限延伸,以自身厚重的历史感与这个现代化的城市“冲撞”出一种颇有味道的美感,城墙不远处、由红墙灰瓦堆砌的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中,散布着大大小小的企业,蔓延着浓浓的文化和艺术的气息,我们此次到访的南京东南文化交流公司(以下简称“东南文化”)正在其中。甫一推开东南文化的大门,心中便莫名地升起一种明亮感,不大的空间内被各种用数字印刷制作的产品充斥着,那些点缀在各个角落的缤纷,那些让人爱不释手的创意作品,加之总经理孙义的介绍,仿佛让我们随着东南文化,与数字印刷谈了一场恋爱。 斜杠中年,人不可能按照一条线去活着 若把生活比作一条轨道,其实大部分人、大多数时间,都在循规蹈矩地沿着固定的轨道方向行走。但有些人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平静,偏要探索不可预知的未来,于孙义而言,这样的探索或是生命中的必然。孙义本是南京工业大学的副教授,过着教书育人、安稳度日的悠哉生活,但“岁月静好”对于一颗躁动的心而言并不是一种幸福,随着对数字印刷和设计的了解越来越多,2008年,他创立了南京四色数码科技有限公司,开始对数字印刷的探索,目前四色快印门店已开了8家;2010年,他又收购了东南文化,着力于以数字技术实现文化创意集成,数字印刷实验室随即成立。 对于数字印刷,大多数“探路者”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印刷方式。正如孙义所言,“我考察了多家从事数字印刷的企业,发现大家只是在拿着一台很棒的设备做着简单的加工”。但孙义却有自己的想法,在他看来,“印刷企业只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加一点,就会有更多机会”,而孙义加的这一点正是“创意设计”。确实,简单的加工只是体力劳动,很容易被替代,而创意设计是一项脑力劳动,很难被取代。为此,2011年,东南文化特别成立了设计部门,如今,公司生产制作的60%~70%的产品均由自己原创设计,且有100多项进行了版权登记。 未知旅途的迷人之处,大抵就在于,你永远无法想象下一秒会遇见什么。在预期之外的情绪,比平静无波更令人着迷。 《能印》,打开数字印刷的正确方式 一本书,集中运用了近100种介质、30余种机器设备、10余种工艺、6种装订方式进行制作,其复杂程度可见一斑——这本书就是《能印》。 采访前查阅相关资料时,我实在费解,为什么做一本工具书要如此费尽心思,做得如此复杂?对于这个疑问,孙义回答得很是坦然,“《能印》的制作初衷是基于市场的需求——我们面对的客户,每一个都是不同的,其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,而《能印》可以很直接地告诉他,数字印刷可以印什么。”事实证明,《能印》做到了,其恰如一本关乎数字印刷的“百科全书”,详细阐述了数字印刷的“打开方式”。《能印》的出版初衷虽然简单,但真正构思、制作却颇费功夫,尤其是设计环节。按照孙义所述,“当时,四五个人天天关在屋子里,研究构思内容、呈现的方式方法。”终于,漫长的摸索、智慧的积淀,换来了这本将材料商、设备商、印刷工艺、文化创意整合在一起的“百科全书”,其在为东南文化赢得了多个殊荣的同时,也让其结识了行业里不少优秀的同行者,共同前进。 个性化,社会发展的趋势 尽管数字印刷技术有着“小批量、多品种”的优势,但谈及关于盈利模式的问题时,各家企业老总也只是挠挠头,笑说“这个真不赚钱”。所以当走进东南文化这家以数字印刷见长的企业时,我们再次提出了这个问题,孙义也同我们分享了他的观点: “对于个性化的需求,并不是中国市场的一个趋势,而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——当人越来越重视自我的时候,他的需求就是个性化。数字印刷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个性化、小批量。可以预料到,市场对于数字印刷具有相当大的需求,但让人痛苦的是,这个需求还没有完全对接好。这或许也有我们深层次的教育原因,即“求同不存异”。但不管这种需求怎么被压抑,现今的趋势在此,所以个性化的需求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段开始爆发。” “目前,个性化和商业化的对接确实还存在一定的问题,从作品到产品,从产品到商品,期间的路并不短。一个人的喜好并不能支撑商业的发展,有时候看起来是很多人的需求,但实际上只是伪需求,这也就是定制化必须要面对的事实。当其没有形成社群经济时,商业模式就很难成立。” 与孙义的沟通中,我们发现,尽管数字印刷现时发展的大背景并不乐观,但其还是保持着一种相对平和的态度。在他看来,社会化大生产之下,每个企业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,而精准营销也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。东南文化做文创产品,始终坚持三个要素:文化符号、创意设计,以及合适载体——当这三要素找到一个契合点时,其产生的产品就是成功的。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,文创产品研发仍在艰难探索,但东南文化却已在具有鲜明个性化的主题文化展馆建设上屡有收获,很明显,这也是数字印刷应用的重要方向。 采访结束,即将离开东南文化之时,竟有些许不舍之感,或许是因为展示柜上不同寻常的创想,或许是因为隐藏于工业冷漠之下的勃勃生机,又或许是因为东南文化与数字印刷迸发的火花点点。门外,风和日丽、花香鸟语,都不及这一室风情。 本期报道制作 总策划:王立建 采访&撰稿:黄渝褀 视频录制剪辑&摄影:蔡虎翼 杨家旺 指导老师:马雪君 外联:刘雪飞 下一篇: 第七届中华印制大奖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