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详情

大学生大寻访之十一丨金杯印刷:环保笃行者的坚守

来源:印刷工业作者:大寻访报道组 

激荡40年_微信.jpg

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牵头组织,联合地方印协及北京印刷学院、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、武汉大学、西安理工大学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五所院校,开展“激荡40年——中国印刷业大学生联合大寻访”活动,以此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。10名大学生走进企业,探寻历程,用年轻人的视角纵观行业、展望未来。7月7日,走进金杯印刷有限公司,对话董事长杨金溪

走入金杯印刷有限公司位于东莞的生产车间,我能明显感受到它与普通印刷企业的不同——没有一丝刺鼻的油墨味。印刷机械整齐地排列在车间里,灯光明亮,地面干净。要不是机器运转的轰鸣声和操作台上偶尔闪过的工人身影,我会以为自己正置身于窗明几净的实验室。我把问题抛给了一直陪在我们身边的金杯印刷董事长杨金溪先生。他笑答道:“因为金杯一直使用不含乙醇的植物油墨和水性油墨,同时配以无水胶印工艺,所以闻不到异味。”言语中,杨先生透着自豪。

金杯 (1).jpg

从香港到东莞,已有46年历史的金杯坚守着要成为绿色印刷先驱的使命:1980年成功使用无水胶印技术,1992年全面使用环保型植物油基油墨,1995年数码化制版引入亚洲首台CTP,2009年ISO14001认证粤港清洁生产伙伴标志,2013年被认定为全国出版物绿印刷标准化科研推广基地;率先通过SGS等权威机构颁发的多项环保认证,多次获得香港环境卓越计划—界别卓越奖(制造业)金奖……金杯的环保坚守让我们心生敬意,而其对环保公益事业的热心更让我们按捺不住大大点赞。为了推动绿色印刷在中国,金杯化身为“大使”,毫无保留传授己身经验,接待业内各界的集体参观,进行环保经验分享演讲;制作专书,按项目类别,如VOCs减排、节能降耗、节水及减废液、减少固废,引荐环保技术,分析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,传播绿色理念。

金杯 (2).jpg

“采用环保技术的确会提高运营成本。”杨先生坦言,目前金杯工厂内运行着约60多个环保项目,投资额超过3000万。“但是环保是社会责任,我们必须重视。而通过综合治理,企业也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。环保设施的投资大部分都可以赚回。” 参观中,我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,一台已经“服役”20年的设备依然在高速运转,发出有力的轰鸣声,留意到我们眼中的诧异,杨先生说了一句话让我们回味许久:金杯印刷的设备不一定最新,但装置一定最新。于是,我们看到了,安装在所有设备上的能源在线监测系统,可以对能源数据进行能效评估,该系统获香港中华电力公司节能第二名;也看到了,加诸在设备上的包括中央供墨系统、水处理系统等在内的集中处理系统。用生产及技术总监杨国伟的话来说:周边一切可以使用中央处理的,一定要集中起来,无论水墨空气物料,帮机长解决好后顾之忧,他们就可以专心地做产品。

握时机,借力“改革开放”

Q:作为较早进入内地的香港企业,金杯见证了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,您认为改革开放为贵公司提供了怎样的发展环境?

A:香港的地方小、人工成本高、厂房租金高,对于想要扩大规模的企业来说,可谓进退两难。改革开放为众多香港企业提供的最大助力是,发展空间。在内地,地租便宜,人工成本也相对较低。如果不来内地,我们是不可能发展如此快。相辅相成,我们这些首批进入东莞的香港企业,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、技术,这也为内地印刷业培养了很多人才。大家一起默默耕耘,为改革开放贡献了一份力量。

重大局,推动行业绿色实践

Q:金杯是在怎样的契机之下开始关注环保,并开发使用几乎无污染的印刷工艺呢?作为践行绿色印刷的先锋企业之一,金杯做了哪些尝试?

A:因为金杯的订单全部来自海外。在香港环保局成立之前,我们就已经留意到,一定要赶在政策限制之前找到解决办法。否则,我们所有的产品都不能够出口了。我们着手研究环保工艺,而且做好后就开始在行业中推广,因为我们要保护的是整个社会的环境,需要更多的有责任感的企业参与进来。现在的外单生意都是国家间、地区间的竞争,跟国内企业内部竞争不一样,要以国际观去思考,只有提高整体竞争力,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足。我们从不吝啬自己的技术,对于同行企业的到访交流,我们很欢迎,甚至修建了一条参观长廊,用于更全面的展示,并专门制作了一本书,解释环保技术、传播绿色印刷观念。我们希望全行业企业都能通过绿色印刷实践共荣发展。

冷思考,理智步入“智能化”

Q:“智能化”是近期印刷业的热门话题,部分企业产能不足却仍然跟风尝试智能化生产,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?

A:我认为企业尝试智能化生产要考虑两点,第一,实现智能化生产的可能性,第二,现阶段是否真的需要智能化生产。很多企业存在一个认识误区,认为智能化一定是好的,于是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智能化设备,但是收获甚少。企业进行智能化生产投资时,需要对整个行业有一个宏观的认知,再去考虑可能性,如果最后评估认为企业能够获得收益,方能进行智能化生产的投资。简单地说,首先考虑能否“回本”,多久可以“回本”,这笔“生意”是否划算。其次要考虑投资的时机,太早太迟都不可以,不能人云亦云,要看自己的能力、需要和最后的经济效益。

传家业,顺利交棒

Q:很多家族企业都在苦恼接班人的问题,您是如何解决的呢?

A:我很清楚一点,如果我和子女同时在企业,当状况出现时,他们会依赖我去做决定,所以我选择离开。对于他们来说,我是一本字典,可以随时答疑解惑,但我不会主动去教什么。他们可以接受我的意见,也可以坚持自己的,我们互相尊重。我完全信任他们,相信他们能够管理好企业。事实也证明,我的做法是对的。

金杯 (3).jpg

作为东莞印刷业的首批“拓荒者”,杨先生亲眼见证了其起步、发展、壮大,他感叹道,内地的技术、理念,已与香港无差别,早年的输入已经变成了如今的并行。他自豪于这样的结果,为金杯印刷成为整体进程的一个推手。虽因美术而入行,杨先生早已把印刷当成了用一生去鼓与呼的事业。谈及印刷未来,他目光坚定,掷地有声,“我坚信,印刷是朝阳产业,具有很强的可塑性,因为,它几乎可以与任何一个行业发生关联”。

本期报道制作

总策划:王立建

采访:魏志鹏 张静彤

撰稿:魏志鹏

视频录制&剪辑:石晓林

指导老师:李君

外联:刘雪飞


东莞展.gif

印制大奖.gi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