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生大寻访之十三丨广东印协:引领 · 推动 · 见证来源:印刷工业作者:大寻访报道组
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牵头组织,联合地方印协及北京印刷学院、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、武汉大学、西安理工大学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五所院校,开展“激荡40年——中国印刷业大学生联合大寻访”活动,以此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。10名大学生走进企业,探寻历程,用年轻人的视角纵观行业、展望未来。7月8日,走进广东省印刷复制业协会,对话首席顾问陈均。 广东,得改革开放之先机,毗邻香港、澳门之优势,很快成长为我国第一经济大省,而其印刷业亦随之蓬勃发展。成立于1979年的广东省印刷复制业协会,可以说基本见证了改革开放大背景下,广东地区印刷业的发展路径,并于其中起到了一定的引导抑或促进的作用。关于那些值得记忆的过往,广东印协首席顾问陈均向我们娓娓道来。 广东印刷业:从“技不如人”到“孔雀东南飞” 广东印刷业的发展,可以归结为从”技不如人“到”孔雀东南飞“。改革开放前,广东省内的印刷企业仅有965家,工业总产值为1.7亿元,从业人员为3.5万,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上海、北京以及很多省会城市。而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,广东省印刷业亦有了长足的进步,2017年,根据1.6万余家企业上报的年审数据,工业总产值超过了2345亿元,是改革开放前的1937倍,且因为技术水平高,很多外省市企业都将印刷活件发给广东地区的印刷企业。 此外,凭着毗邻港澳的特殊的地理位置,广东省的印刷业受到了港澳台地区甚至国外投资者的广泛关注,特别是深圳、珠海、珠三角这一具备良好投资环境的区域,更是吸引了大量的资本。1978年8月,广东成立了第一家三来一补中外合作企业——深圳市印刷制品厂。1984年初,广东又批准设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书刊印刷企业——深圳旭日印刷有限公司。此后,中外合资的模式让香港印刷企业看到了发展的机遇,开始逐渐把发展目标转向内地,利用长期作战国际市场的业务经验和良好基础,确定了“前店后厂”的发展思路和方向,纷纷把厂房和设备搬迁到深圳、东莞、广州、中山等地,成立独资或合资企业。可以说,在上世纪90年代,广东印刷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,呈现出三个特点:1. 私营企业的数量远远超过国企;2. 从事包装装潢的企业的数量超过从事书刊印刷的企业;3. 港资企业大量涌入内地,达到近1000家。 广东印协:不忘初心,服务企业 广东印协是由省内印刷、复制企业,以及相关单位自愿组成的全省行业性、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,成立之初的本意在于加强印刷企业的团结与合作,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,促进广东省印刷业的发展,且这样的精神一直贯穿至现在。三十九年间,协会名称几经改变,从“广东印刷学会”到“广东印刷技术协会”“广东省印刷协会”,直至现在的“广东省印刷复制业协会”,而每一次改名,都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,并彰显出当时的责任之所在。 广东印协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搭建开放交流的平台,充当企业与企业、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,做到合理有效的上传下达。2007年,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下发139号文和145号文,将进口纸张、纸板列入取消出口退税的范围,开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,这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广东印刷业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。广东印协在调研的基础上,紧急向国家海关总署提交《关于请求财政部等五部委对〔2006〕139号文、145号文作局部修订的意见》,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,及时给予解决。诸如此类为保障企业健康发展而做的工作,不胜枚举,广东印协以其服务企业、服务行业的责任感,为大家营造了一个浓浓的家的氛围,希冀和行业相关企业并肩前行。 对于备受成本上涨压力、环保压力等困扰的印刷企业,协会及时提出四点企业的应对措施。
此外,广东印协与广东印刷企业一起,在制定、推广印刷技术标准,开展绿色印刷、推动环境保护,开展技能大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,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。 离开广东印协时,已近傍晚,落日余晖萦绕,楼外的车流却奔波不息,驶向视野未及的远方。于广东印协,甚而广东印刷业而言,不可见的未来,依然有着可见的美丽。 本期报道制作 总策划:王立建 采访:黄渝祺 马含笑 撰稿:黄渝祺 视频录制剪辑&摄影:蔡虎翼 杨家旺 指导老师:袁宇霞 马雪君 张琳 外联:刘雪飞
|